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规划
一、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1、总体发展目标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中部唯一、安徽骄傲。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知名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打造成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基地。
2、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实现总投资 1175.60 亿元,销售收入 638.56 亿元,利税 141.90 亿元,利润 97.02 亿元。基地初具规模,形成布局相对集中的大型工业基地。到2030 年,实现新增总投资 1282.24 亿元,销售收入 602.95 亿元,利税 101.70 亿元,利润81.22 亿元。建成以煤化工产业为先导,布局合理、专业化功能突出、经济聚集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到 2030 年,基地近、远期规划完成后,化工产品总生产能力将达到 1629.5 万吨。实现总投资 2457.84 亿元,销售收入 1241.51 亿元,利税 243.60 亿元,利润 178.24 亿元。届时,基地建成安徽最大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化工技术创新体系,基地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安徽煤化工产业核心区、沿淮经济带最大的化工产业聚集区,产品市场辐射到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
3、功能定位
功能1: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功能2:沿淮经济带煤化工产业集群基地
功能3:安徽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基地
功能4: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4、产业定位
适应淮南煤化工基地特色化发展的要求,立足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以及延伸产业,积极引导企业、技术、人才等向基地集聚,建设中国中部地区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为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贡献。
(1)主导产业:
煤基石化板块— 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
替代燃料板块— 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
基础化工板块— 化肥、纯碱及硝酸下游产品等;
高端石化板块— 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
(2)延伸产业:化工装备、环保设备制造及化工新材料等。
(3)配套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二、规划机构与用地布局
1、空间结构
规划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两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带——滨淮河生态景观带
两轴——生态大道发展轴煤化工大道发展轴
三组团——南部产业发展组团北部产业发展组团东部综合服务组团
2、功能划分
淮南煤化工基地按照功能将划分为 3 个功能片区:化工产业区(煤制烯烃及下游加工产业板块、替代燃料产业板块、基础化工板块和高端石化产品板块),综合配套加工区(机械加工、化工装备制造、环保设备制造、煤化工延伸加工等)及综合服务区。
化工产业区:位于阜淮铁路以南,占地约 22.11 平方公里。规划布置煤制烯烃及下游加工产业、替代燃料产业、基础化工和高端石化产品四大产业板块,是淮南煤化工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区;
综合配套加工区:位于平圩经济开发区西侧,顾高新河以南,占地约 5.07 平方公里。产业设计上主要为四大类,机械加工、化工装备制造、环保设备制造、煤化工延伸加工等。为煤化工及相关产业生产和环境工程设备提供成品机械的制造及维修,我国在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生产操作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进口部分关键设备外,大部分设备均可立足国内制造,国产化程度较高。
综合服务区:占地约 2.82 平方公里,是淮南煤化工基地的综合配套区,产城一体化综合服务区。
3、用地布局
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为 1802.21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 60.07%;规划仓储用地总面积为 153.30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 5.11%;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 244.72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 8.16%;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面积 17.75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0.59%;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面积 27.82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0.93%;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 421.09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14.04%;公用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中,在南部产业发展组团、北部产业发展组团、滨河北部新城组团各 1 处设置污水处理厂。安全设施用地中,共规划 3 处消防站,其中特勤消防站 1 座。公用设施用地面积 59.95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2.00%;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区内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布置在综合服务区,防护绿地以道路防护绿地和高压线防护绿地为主。
三、规划期限与规模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近期( 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 25.37 平方公里,近期以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为核心区进行建设;远期( 2030 年)建设用地规模 30 平方公里。